以下文章來源于:瞪羚社
近日,專注于研發(fā)新一代靶向核素偶聯藥物的Biotech藥明博銳宣布完成近3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本次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陽光融匯、天府三江資本、普華資本、清松資本、生命園創(chuàng)投與深圳今晟跟投。
不知時隔多久,又有一家旗幟鮮明的藥明系公司獲得頂級機構大額融資。
這會不會意味著:新一輪攢局潮,開始了?
01
藥明系的光環(huán),似乎還未消散
在當今國內生物醫(yī)藥投資業(yè)界,兩家CXO巨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藥明康德、泰格醫(yī)藥兩家公司合計對外投資的非流動性資產價值接近200億,更激進的泰格醫(yī)藥在去年6月發(fā)起200億的產業(yè)基金。
泰格醫(yī)藥2022H1數據顯示,其非流動性金融資產達到96.78億(包括上市公司股份1.65億,醫(yī)藥類基金48億,非上市公司股權47億)。
泰格醫(yī)藥計算投資收益和金融資產變動,似乎讓人摸不著、猜不透,公司年報顯示:
公司金融工具的估值是以市場數據和估值模型相結合為基礎,估值模型的輸入值包括能夠從活躍市場可靠獲取的數據,以及當可觀察的參數無法可靠獲取時,輸入值基于管理層的假設和估計。
2020-2021年,泰格醫(yī)藥凈利潤分別為20.29億、33.92億,其中來自投資收益為11.38億、18.15億,分別占凈利比56%、53%,均超50%。
藥明康德看起來“更老實”。
2021年,藥明康德有超過87億元的非流動金融資產,其中已上市股份投資的公允價值為21.1億元,非上市股份投資的公允價值達57.7億元,非上市基金投資金額達8.3億元。藥明康德的投資凈收益一度在2020年、2021年達到20.3%、26.4%,隨后迅速回落,或許公司也意識到了相關風險。據不完全數據統(tǒng)計,藥明康德直接或者間接參股、投資的公司超過60家,從基因檢測、創(chuàng)新藥、細胞療法、醫(yī)療器械到體檢機構、??漆t(yī)院,藥明系身影,遍布全系醫(yī)康產業(yè)。2021年,藥明康德的投資版圖里,收獲了6個IPO。盡管收益明面上不及泰格,但不妨礙藥明康德將“VIC模式(VC+IP+CRO)”玩的爐火純青。華領醫(yī)藥是一個典型案例,藥明康德不僅是公司的創(chuàng)始股東,并在早期為華領提供了一系列的CRO服務,在某一年的財報顯示,華領醫(yī)藥的五大供貨商中,三家都是藥明系公司。人人都說基石藥業(yè)是藥明系的“提線木偶”,公司IPO前夕藥明系直接+間接持有其39.31%股權,而基石管線體系中的PD-L1、PD-1、CTLA-4等多個分子,都與藥明生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便藥明系不減持,也可以從公司收獲部分管線上市后的特許權費用,同時也收獲了管線研發(fā)期間的外包訂單。藥明巨諾2016年由藥明康德和美國巨諾公司共同成立(早期核心產品是巨諾公司的CAR-T產品亞太區(qū)權益),直到藥明巨諾IPO時,藥明康德仍占據第三大股東的位置;上市后,去年6月藥明系通過配售減持掉2300萬股(共持有約3823萬),完成部分退出。這一次,藥明康德也順應市場發(fā)展,擺脫了License in和管線單一這些市場不喜歡的點,積極布局科研轉化,攢了藥明博銳這么一個新局。與早前不同的是,藥明博銳是2018年由藥明康德幫助北京大學分子工程蘇南研究院共同孵化成立,致力于打造新一代放射性靶向藥物研發(fā)、生產及臨床應用平臺,目前公司研發(fā)管線有多個FIC/BIC核素偶聯藥物及中子俘獲治療藥物,均為自主研發(fā)&擁有全球知識產權。截至目前,藥明康德以及關聯方是藥明博銳的最大股東,合計持有股份超過70%。藥明博銳研發(fā)的核素偶聯藥物(RDC)和中子俘獲療法到底是什么?先來看中子俘獲療法,以近來較火的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為例:先給患者注射一種含硼的藥物(該藥物對腫瘤有強親和力),這種藥物迅速特異性聚集在腫瘤細胞內(相當于給腫瘤進行標記),然后再用指向性的低能量超熱中子束對腫瘤部位進行照射,當照射的中子被腫瘤細胞內的硼俘獲后,進而產生高殺傷力的粒子(傷害大小約一個腫瘤細胞大小核反應),使得腫瘤細胞因DNA斷裂而徹底死亡,做到精準殺傷腫瘤的同時不損傷正常組織。硼中子俘獲療法每次治療在30分鐘至1個小時,對某些腫瘤效果十分顯著,2015年日本京都大學、大阪大學的研究顯示, 對37名頭頸部末期癌癥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后,半數以上患者的癌細胞消失了。ADC被稱為精準版的化療,其中的靶向抗體起到精準導航的作用,小分子則是負責殺傷腫瘤細胞;RDC結構與ADC類似,即是將小分子藥物換成放射性核素,使用不同的醫(yī)用核素,可以起到顯像或治療的不同功能,應用前景廣闊。腫瘤細胞需要不斷的增值,而處于分裂期的細胞對于射線敏感程度最高,DNA合成期的細胞對射線敏感性最低。核素即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發(fā)生衰變產生放射性射線,破壞細胞的染色體,使細胞停止生長,從而消滅增殖的癌細胞。在商業(yè)價值方面,RDC已經得到了國際制藥巨頭的充分認可,諾華和拜耳在該領域是非常積極的布局者,從2017年開始諾華就相繼花費了近百億美金對該領域的早期產品和技術進行收購,而拜耳公布的在研臨床管線中就有4款RDC藥物。近5年以來,美國FDA已經相繼批準了5款RDC藥物,其中諾華的治療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镥氧奧曲肽,2020年銷售額就達到4.45億美元。針對諾華的镥氧奧曲肽,一項隨訪12年的研究顯示,肽受體放射性核素療法(PRRT)治療后,32%的轉移性或不可手術的病人在12年后仍存活。(FDA近5年批準的RDC藥物 來源:醫(yī)藥魔方)由于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RDC存在穩(wěn)定的抗體篩選、行業(yè)監(jiān)管等技術與政策壁壘,相較于ADC的扎堆研發(fā),國內乃至全球的參與者都非常少,競爭格局良好。無輪RDC和中子俘獲療法,都可以算是核醫(yī)藥的范疇。從國內行業(yè)競爭來看,在我國從事核醫(yī)藥行業(yè)的生產、銷售運營要求公司獲得GMP認證、國家級或省級環(huán)保部頒發(fā)的輻射安全許可證、藥監(jiān)局頒發(fā)的放射性藥品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的多重許可,尤其是輻射安全許可證需要經過多重嚴格的審查階段,對企業(yè)要求較高,嚴格準入要求使得行業(yè)內部競爭小。不僅競爭格局好,市場發(fā)展?jié)摿σ嗑薮蟆?/span>據光大證券統(tǒng)計,2017年全球核藥銷售額達45億美元,其中美國占38%,歐洲占24%,我國僅占不到8%,當前中國核藥的滲透率遠低于成熟市場,10年后市場規(guī)模有望達到200億以上。除政策監(jiān)管之外,核藥是賽道還存在核藥半衰期對物流的限制、原材料依賴進口、技術難度高等一系列壁壘和難題。傳言葛蘭近期減持&清倉昭衍新藥,雖然未被證實,但公司近日股價出現巨大波動。2021年11月,昭衍新藥向江蘇先通增資約2571.4萬元,持有標的公司30%股權。昭衍此次投資的江蘇先通分子影像公司,在核素種類、場所數量和產能以及專業(yè)性方面在國內及國際處于領先地位。其母公司先通醫(yī)藥自2016年以來共完成了4輪融資,合計募資超過8億人民幣,吸引了中金、啟明創(chuàng)投、國科嘉和等機構入股。目前國內核藥企業(yè)主要通過仿制和lisence in增加新品種,核藥研發(fā)實驗室具有行政法規(guī)門檻高、建設周期長、設備復雜等特點,目前國內可以提供第三方研發(fā)服務的平臺稀缺,從上市公司層面看,只有東誠藥業(yè)通過收購分子影像公司米度對核藥CRO進行布局,可見市場仍然是一片“處女地”。昭衍與先通醫(yī)藥合作后,能夠借此涉足核藥CDMO領域,還能夠依托其設施、設備、核素、專業(yè)儲備來開展核藥CRO服務(同時共同設立了放射性藥物研發(fā)服務平臺“無錫昭衍分子影像”),借此在放藥領域取得先發(fā)優(yōu)勢。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資本立場,歡迎在留言區(qū)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本平臺留言,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