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藥企市值評估,作者:雷米博士
首次覆蓋必得醫(yī)藥,調入紅榜名單,展望為“觀望”。今天是必得醫(yī)藥上市交易的日子,發(fā)行價高達88元的“吉利”價格開盤就破發(fā),收盤暴跌20%以上。聽說今年截止今日,A股IPO抽水了近5000億人民幣,這要感謝廣大散戶(自有資金的小投資者)和拿別人錢當歡樂豆的某些“專業(yè)”機構踴躍申購(“打新”),踴躍繳款(“獻血”),一手虧小一萬的機會也不讓給其他人(這是不是雷鋒精神?!)。只有經歷過二級市場長期熊市的煎熬,才會真正明白所謂估值其實是個很虛的東西,隨便向上一倍,向下殺一半,一來二去就是4倍。這還是流動性正常波動的情況下。要是趕上流動性枯竭(比如當下的港股),隨便股息率可以殺到10%以上。在二級市場,只有股息率才估值最核心的錨,其他的市凈率可以殺到0.5甚至更低,市盈率可以殺到3倍。二級市場本來就是靠資金的流動性來定價,股票雖然是代表一種企業(yè)所有權的憑證,但是既然可以任意買賣,其價格就決定于供需,就是究竟有多少主動買盤和主動賣盤。4塊錢一斤的白菜拱到14塊一斤,夸大了3倍多,這個比方不是信口胡說的。這是當前很多內資機構慣玩的一種把戲,無論什么東西先拉高3~4倍定價,然后要么開市的頭一周爆炒一番,或者根本不炒,就直接開始了暴跌陰跌暴跌的死亡循環(huán)。然后兩個腰斬后,3年解禁期也到了,大股東和原始股東拼命減持套現,幾億,幾十億到手,股價一地雞毛。一些善良的散戶還以為撿了便宜:“看!已經兩個腰斬了,泡沫擠干凈了!“。他哪里知道,2個腰斬后才是真正擠去泡沫的開始,因為本來定價就虛高了3~4倍。必得醫(yī)藥的發(fā)行市盈率是63倍,發(fā)行市凈率為3倍左右,募集資金14億(扣除保薦和承銷費用9000多萬和其他費用,如律師費近800萬等后公司凈得13億人民幣),發(fā)行后新股占所有股份的比例為25%,因此IPO市值是56億左右。要知道公司2021年底的凈資產才6億左右,拋開新募集現金后的市值為42億,對應市凈率為7倍,非常夸張。按照公司招股書的“募集資金主要用途”的披露,公司本來打算募集的資金凈額在4億多人民,這就是說經過國內擁有定價權的“專業(yè)”機構的線上報價,市值直接了漲了3倍多。那么,公司原來給自己的估值就是10多億。這個估值對于一個營收6億以上(2021年)的公司還算中規(guī)中矩。我觀察到不少新上市企業(yè)的財務表現,你要的營收和凈利潤的跨越式增長,在IPO之前都會給到你。動輒50%乃至翻倍的增長給到你,懂點PEG估值的半吊子一看:“喔嚯!PE給到60還好吧,畢竟增長有50%多呢!”。問題是如果上市后的首份年報沒有增長,甚至下滑,乃至虧損,又應該怎么給PEG? 必得醫(yī)藥從2019年到2021的營收分別為2.5億,近4億,6億,凈利潤分別為虧損110萬,盈利5900萬,盈利近1億。但是合并現金流量表顯示公司此3年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分別為300萬,360萬,-6500萬。三年合計凈利潤為近1.6億,但是三年合計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近-6000萬。公司2021年合并資產負債表顯示其固定資產為3000多萬(推算2021年公司固定資產周轉率為20,非常高?。?,使用權近3000萬,貨幣資金不到2億,應收賬款1.2億,存貨近4.8億,應付賬款2億。公司從2019年到2021年存貨一直保持翻倍的漲幅,分別為1.3億,2.2億,4.8億。從公司極高的固定資產周轉率看,公司應該是輕資產(?),人力和智力資源密集型(公司2021年支付給職工近1億)。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公司產品的平均價格一直下降,毛利率明顯下滑。公司的主要業(yè)務是為CDMO等醫(yī)藥研發(fā)企業(yè)提供分子砌塊(藥物研發(fā)的先導化合物lead就是由不同的分子砌塊合成篩選而來)和科研試劑,這個分子砌塊說白了就是一種小批量的有機合成而已。大概是如果說有機合成只要上過高中的理科生都聽得懂,如果說分子砌塊就可以把我這樣在大學還學過一個學期有機合成的生物醫(yī)學博士唬住,就如同是把生物發(fā)酵說成合成生物學就顯得高大上一樣,是這樣嗎?類似的國內公司可以對標藥石科技,皓元生物和阿拉丁。國外的宇宙龍頭是Sigma-Aldrich公司,該公司在2015年被德國默克(Merck KGaA)以170億美元收購。